2022年6月17日 河南日報 第1版
以青春之我傳播黃河文化(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)
——河南青年師生尋訪總書記足跡系列報道之鄭州篇
編者按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赴河南考察調研,多次作出重要講話、重要指示。6月14日至15日,“尋訪總書記足跡、牢記領袖囑托”暑期行走大思政實踐活動同時在鄭州、開封、信陽、南陽啟動,來自鄭州大學等4所高校的青年學生和教師,尋訪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,采取“走、訪、拍、講、寫”等形式,傾聽人民呼聲、感應時代脈搏。
即日起,本報推出系列報道,記錄青年學子和教師在行走中的所思、所想、所感、所悟,展現我省青年牢記囑托、踐行使命,不斷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,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。
鄭州大學學生 高樂巖
6月15日,天高云淡、晴空萬里。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。站在觀景平臺上,寬闊而平靜的河水近在眼前,向東可以遠望跨越百年、更新迭代的3座黃河鐵路大橋,向西看則是雄偉壯觀的桃花峪黃河公路大橋,歷史與現實的碰撞仿佛讓人觸摸到了黃河的滄桑巨變。
2019年9月17日下午,習近平總書記到鄭州考察時,就曾在這里駐足遠眺。心系母親河,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的內容之一。鄭州之行,他先后到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考察,并于9月18日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。
這一次,我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,走近黃河,親近黃河,讓我對黃河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,也更加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黃河的“愛之深,則為之計深遠”。
我是鄭州人,生在黃河邊,長在黃河邊。記得小時候跟著父母到河邊去玩,我好奇地問:“這條河為什么叫黃河?”爸爸說了一句“一碗黃河水,半碗黃河沙”,讓我印象深刻。
這次我走進黃河博物館,詳盡了解了黃河的前世今生,尤其是在黨的領導下,黃河由過去水患頻發到如今歲歲安瀾,隨著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,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也大幅縮減,流域內有些河段甚至已經“脫黃”。我回去一定要把這些講給爸爸聽。
在黃河博物館的第三展區,有明代潘季馴的《河防一覽圖》、黃河改道圖等。講解員告訴我們,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到這里時曾放慢腳步、端詳許久。我仔細研讀這些史料,感受到了黃河兒女孜孜求索、同黃河水患作斗爭的艱辛,也深刻體悟到什么是堅強不屈的黃河精神。
走在黃河岸邊,“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”的話語猶在耳畔。黃河,滋養著泱泱五千年華夏文明,哺育了一代代中華兒女,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,保護母親河,責任重大。
人生萬事須自為。我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,不忘初心、勇毅前行,將所學轉化為所用,講好黃河故事,傳播黃河文化,以青春之我,與祖國同行,朝著更美好的明天去奮斗。(本報記者 曹萍整理)
媒體鏈接:http://newpaper.dahe.cn/hnrb/html/2022-06/17/content_573088.htm